時間:2024-04-22 15:22:08
序論:在您撰寫中級審計基礎知識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工程審計卓越人才培養目標是以校企合作為平臺,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管理學、經濟學、土木工程技術和法律的基本知識,掌握現代管理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手段,具有工程項目管理和工程審計的基本能力,熟練運用外語和計算機工具,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繼續發展潛力,能在工程建設領域及審計領域從事工程項目管理和工程審計的復合型應用性專業人才。
在校企合作平臺中,學校平臺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與健康教育平臺、公共基礎教育平臺、專業教育平臺和素質拓展與創新教育平臺。其中思想政治與健康教育平臺,培養落實大德育教育理念,實現學生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品德。公共基礎教育平臺,重點落實大工程教育理念,實現培養學生工程意識和進行專業教育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專業教育平臺,貫穿大工程,重點落實大實踐教育理念,掌握扎實的較強的專業實踐技能。素質拓展與創新教育平臺,綜合落實三大教育理念,以培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企業平臺主要是學生在校企合作單位進行所學知識的實踐,培養學生理論結合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協作溝通能力和管理能力,培養學生利用專業知識熟練從事工程項目管理、工程造價管理和工程審計的基本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工程審計卓越人才培養
本專業的特色是以黑龍江科技大學的省級重點學科會計學為基礎,以省級精品課———會計學基礎為依托,以培養工程審計人才為重點,以“3+1”年(前3年在學校學習,最后一年在校企業合作單位實踐)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為主,培養學生既通曉會計準則,又掌握相關的土木工程理論,注重會計、審計理論與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實際相結合的復合人才培養。專業教學以管理學和工學的基本理論為基礎,適應社會經濟環境對會計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需要,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把學生培養成理論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廣、專業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應用型專業人才。
(一)專業課程設置課程類別主要為:思想政治與健康教育平臺(國防與安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體育與健康教育)、公共基礎教育平臺(工程通識教育、通用基礎教育)、專業教育平臺(專業基礎、工程審計專業方向、專業能力)、素質拓展與創新教育平臺(公共選修課、課外活動與社會實踐模塊、執業技能拓展與科技創新模塊)。理論學分與實踐學分比例大約8∶2。必修課與選修課學分比例大約17∶3。其中專業主干課主要是兩類,一類是土木工程類課程,主要包括建筑制圖、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施工技術、工程測量、工程結構、工程估價、工程項目管理、工程建設監理等課程,全部由建筑工程學院教師按照土木工程專業課程學時授課,以保證學生這類課程教學規范性和良好的教學效果;另一類是審計類課程,主要包括會計學基礎、中級財務會計、統計學、財務管理、經濟法、稅法、成本管理會計、會計報表分析、會計信息系統、高級財務會計、審計學原理、建設與審計法規、CPA審計、工程項目審計等課程。在這類課程中,審計相關課程是以會計學基礎等會計專業課程為基礎的,我校會計專業被評為省級重點專業,我校會計學基礎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我校以黑龍江科技學院精品課建設為例進行基于知識管理的高校精品課程建設支持體系研究,從事相關教學研究項目,為工程審計課程教學與研究提供了良好氛圍。
摘要:審計專業教學是向社會輸送審計工作專業人才的主要渠道。我國當前的審計教學存在各層次教學目標不清,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脫節,部分課程內容交叉重疊等問題。需要重新定位各層次審計教學的不同目標,重構高職審計教學內容體系。
關鍵詞 :高職;審計專業;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體系;重構
一、我國審計活動、審計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審計活動“源遠流長”。具有“獨立的經濟監督”特征的“國家(政府)審計”審計起源于西周時期,二十世紀初、中期,又從國外借鑒、引入“民間審計”和“內部審計”。我國當前的社會經濟生活中,“傳統審計”與“現代審計”并存?!罢畬徲嫛?、“民間審計”與“內部審計”等審計形式共存。
審計專業教學是向社會輸送審計工作專業人才的主要渠道。自20 世紀80 年代初,隨著我國國家審計機關的設立、注冊會計師審計組織的恢復、內部審計機構的建立。各層次的審計教學的蓬勃發展,專業課程相繼設置,審計類專業通常開設“審計學、財務審計、內部審計、經濟效益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專項審計、審計案例及審計理論專題”等課程。會計類相關專業通常開設“審計學基礎、財務審計實務、審計案例”等課程。審計教學內容多有重疊、交叉。且不同層次審計教學課程體系幾乎相同。
我國現行的審計教學,從碩士研究生、大學本科、到職業教育的高職、中職各層次均有開設。但開設課程與教學內容大同小異。由于教學體系及教學內容的趨同性。不能滿足社會對不同層次“專業知識及職業能力”人才的需要。
從社會的審計實際工作角度看,需要不同層次,不同職業能力的人員。高職審計教學基本目標,是由審計工作需要及其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要求決定的。教學目標取決于人才培養目標。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應定位于培養“掌握一定的審計專業理論知識及基本操作技能,能在會計師事務所、內部審計機構從事初級審計工作或助理審計工作的人員”。教學內容應定位于“審計基礎知識”與“企業財務審計實務知識”與“審計實訓技能”等部分,不宜再過多過寬??砷_設,“審計基礎”、“財務審計實務”、“審計實務”等課程。
“審計基礎”應包括:“認知審計種類、理解審計基礎理論、熟悉審計基本方法及工作流程”等教學內容?!柏攧諏徲媽崉铡睉ā耙云髽I財務報表審計為載體,主要的操作程序、操作內容、操作方法及常見錯避問題分析處理”等教學內容?!皩徲媽嵱枴睉ā皩崉沼柧?,即以財務審計實務為主要內容的仿真性模擬訓練,全過程的實務作業,達到熟悉、掌握必備的審計實務技能的目的”。
各層次教學目標不清,教學內容與實際工作脫節,部分課程內容交叉重疊,加之有理論,無實踐的教學,使培養出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需要很長時間的適應期,難以適應現代社會對審計人才的需要。
二、重構審計課程體系及審計教學內容體系
(一)根據社會對審計人才的需求,重新定位審計教學目標
由于我國現階段傳統審計與現代審計并存?!罢畬徲嫛?、“民間審計”與“內部審計”共存。因而,對審計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層次的?!罢畬徲嫛眰戎赜凇安殄e糾弊”,“民間審計”側重于“經濟監督與經濟鑒證”,“內部審計”側重于“改善經營管理”。他們對審計專業人才有著不同的“能力”與“知識”方面的要求。
“美國會計教育委員會”對會計與審計人員的專業能力的要求表述為:①辨認目標、問題與機會的能力。②識別、匯總、計量、總結、分析、解釋那些對處理目標、問題與機會有用的財務審計與非財務數據的能力。③應用數據、作出判斷、估計風險及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我國的審計教學的目標就是通過審計專業教學,向社會提供具有審計專業知識及專業能力的人才。借鑒美國的經驗,我國的審計教學目標可定位于培養具有“全面的審查能力、系統的分析能力、流暢的表達溝通能力”的審計專業人才。審計專業人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應包括“法律法規知識;財務會計知識;審計實務知識;應用寫作知識”,除一般的職業能力與知識要求外,不同層次的審計教學目標應有所側重、有所區別。碩士研究生應培養審計理論及審計實務的研究型人才。教學內容除審計基礎、審計實務外,應側重于審計理論專題。本科應培養注冊會計師等審計中、高級應用型人才,教學內容應側重于中、高級審計實務。高職應培養審計初級應用型人才。教學內容應側重于初級審計實務技能與知識。
(二)根據審計教學目標,重構審計課程體系及審計教學內容體系
高職審計教學內容體系應以《財務審計實務》內容的構建為中心,向《審計基礎》追溯和向《審計實訓》延伸?!敦攧諏徲媽崉铡穬热輵á俪醪綄徲嫽顒樱喊ā罢J知審計流程、了解委托人的基本情況、簽訂審計業務約定書、審計風險及評估、制審計計劃”等。②業務循環審計:包括“銷售與收款循環審計、購貨與付款循環審計、生產與費用循環審計、籌資與投資循環審計、貨幣資金審計”等。③審計業務完成階段工作:包括“審計報告編制前的工作、編制審計差異調整表、編制試算平衡表、取得管理當局聲明書和律師聲明書、進行總體性復合、審計總結、確定審計報告的意見類型、評價審計結果、發表審計意見”等。
《審計基礎》課程為“審計實務”的開展提供基礎知識、方法。內容包括:①審計概述:具體包含“審計的定義、審計的必要性;審計的產生和發展;審計的職能、作用、特征;審計對象;政府審計機關、民間審計組織、內部審計機構、審計人員及其條件;審計職業道德的涵義、職業道德規范”等。②審計目標與審計流程:具體包含“我國會計報表審計的總體目標、會計報表審計的具體目標、會計報表認定;審計的基本分類;審計流程、審計重要性、審計風險及評估、審計計劃編制、審計各階段的工作項目”等。③審計方法與審計抽樣:具體包含“審計一般方法和審計技術方法的區別、順查法與逆查法、錯賬查找的方法、審計技術方法及運用技巧。審計抽樣的涵義及種類;樣本的設計與選??;分析樣本誤差,推斷總體誤差,重估抽樣風險,形成審計結論”等。④審計準則與審計依據:具體包含“國家審計準則體系、獨立審計準則體系、內部審計準則體系、獨立審計的過程;審計依據的特點、種類”等。⑤審計證據與審計工作底稿:具體包含“審計證據的定義、作用、種類、特點,審計證據的收集,審計工作底稿的定義、種類、格式及編制”等。⑥審計報告與管理建議書:具體包含“審計報告的編制、管理建議書的編制”等。
《審計實訓》按《財務審計實務》的體系安排具體的實訓內容。
參考文獻:
[1]張貴平.審計課程教學目標定位與體系構架研究[J].中國審計網,2013/4/30.
[2]付曉,姚曉剛.高職審計實務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實踐探討[J].商業會計,2012,21:126-127.
信息化審計培訓是當前推動審計前進的重要途徑。通過培訓,可以強化審計人員信息化審計能力,調動審計人員的信息化審計熱情,提高信息化審計質量和效率,貫徹落實“依法審計、服務大局、圍繞中心、突出重點、求真務實”的審計工作方針,充分發揮審計保障國家經濟社會運行的“免疫系統”功能,全面提升依法審計能力和審計工作水平。
一、審計人員現有知識結構
當前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深刻影響著信息化條件下審計工作的深入、快速發展。
一是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已經不能適應審計工作發展的進程?,F有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主要是以財政、會計、金融和經濟類等專業構成,計算機知識則主要體現在能夠進行日常的文字處理和簡單表格處理上,不能滿足審計發展而帶來的對海量數據的分析處理能力,特別是年齡偏大的審計人員。因此增加了審計人員將傳統審計方法轉變為計算機審計方法的難度,進而影響了審計的質量,增大了審計風險。
二是既精通計算機應用和軟件編程又熟悉審計業務的復合型人才匱乏。經過近十年來各級審計機關的不懈努力,特別是借助于審計署組織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考試、現場審計實施系統培訓認證考試和計算機審計中級培訓考試等一系列的培訓考試活動,極大地提高了審計人員的計算機應用水平和計算機審計能力。同時,為了改善審計機關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現在審計機關在新錄用人員方面已經加大了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引進力度。根據審計署的統計,截止2012年9月,全國共有4580人通過審計署計算機審計中級水平考試獲得合格證書,僅占全國8萬余審計人員的5%左右。通過審計署計算機審計中級考試的人員在經過了一定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數據分析和軟件開發的培訓后,能夠在一定范圍內有效地運用計算機相關技術進行審計工作。但是,由于大部分審計人員均不是計算機專業人員,缺乏對計算機系統及技術的深層次掌握,同時加上計算機技術的更新較快,從長期來看審計人員運用掌握計算機技術的能力與審計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
三是計算機審計專家型人才還沒有形成。被審計單位分散的財務、業務、管理等系統逐漸被集中式的信息系統所代替,數據大集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僅從財務數據上已經很難發現問題,審計工作范圍必須拓展到被審計單位的各類業務系統,通過財務系統與業務系統的對比才能發現問題。同時,為確定數據的真實性、合法性,審計人員還有必要針對被審計單位承載業務的信息系統進行信息系統審計工作。信息系統是一個復雜龐大的應用綜合體,以現有通過培訓的審計人員的計算機技術能力還不足以保證信息系統審計的完整性、系統性和效率效果性,以及對信息系統審計質量的要求。
二、審計發展對審計人員科技技術知識更新的要求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審計環境的變化,被審計對象技術的更新,以及審計自身發展對審計范圍、質量和審計效率效果的要求,都對審計人員的思維方式和自身素質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審計署提出的“不掌握計算機技術,審計人員將失去審計資格”、“審計信息化建設是提升審計效能、豐富審計手段、推動審計方式轉變的必由之路、必經之途、必奠之基”、“不發展信息化審計事業就沒有出路”等論斷正是審計發展對審計人員提出的技術知識更新的最直接的要求。
一是提高審計機關日常管理能力、建設高效審計機關對審計人員知識更新的要求。劉家義審計長講到“沒有審計監督的信息化,沒有審計管理的數字化,無異于新形勢下的‘刀耕火種’”。這就要求審計人員掌握必要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計算機應用技能,能夠處理日常的公文流轉和必要的數據管理及分析處理,實現機關日常辦公電子化,建立高效的審計機關。
二是審計環境變化導致的審計作業方式轉變對審計人員知識更新的要求。隨著被審計對象環境的改變,要求審計人員適應這種變化,從審計項目立項、方案編制、審計實施、證據獲取、資料匯總整理、撰寫審計報告等方面,改變傳統的審計作業模式,逐步探索、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條件下的計算機審計作業模式。
三是審計資源的有限性與審計范圍逐步擴大對節約審計資源的要求。審計機關、審計報告的公信力在社會中的地位,信息化的發展和人們對信息渴求度的提高,使社會對審計關注度也越來越高。加上審計本身所承擔的維護經濟社會秩序、保障國民經濟運行的職責,越來越多的被審計對象被納入到審計的視野中,審計的范圍和數量都有較大幅度的提升。而審計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審計機關和審計人員必須通過審計手段和方式的創新,提高審計的工作效率,來滿足日益增長的審計需求和審計資源有限性之間的矛盾。
四是消除審計風險,提升審計能力的要求。審計風險從客觀環境上說是一種必然的存在。審計作業模式從賬項基礎審計、制度基礎審計到風險基礎審計的過程,既是人們對風險認識從人們的潛意識、明確意識到自覺意識的漸變過程,也是審計通過不斷改進和完善審計方式、方法,提高審計工作能力,規避消除審計風險的必然要求。
三、加強審計人才隊伍計算機審計能力培訓
審計算機審計培訓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根據審計環境的變化和審計人員知識結構以及審計的現實需求進行分層次、分類別培訓,將一般普及型培訓、實戰應用型培訓、重點骨干型培訓和尖端專家型培訓很好的結合起來,既要保證現實審計的需要,又要有計劃地儲備先進的技術和攻關團隊,能夠應對審計環境的變化和要求。
自2001年安然等事件爆發以來,內部審計的地位得到提升,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公司治理、風險管理等結合得更加緊密,內部審計從企業后臺被推到前臺,并與董事會、高管層、外部審計共同構成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1]。內部審計地位的提升、范圍的擴展和審計重點的轉移對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知識、個人技能、審計工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我國內部審計正處在轉型的關鍵時期,內部審計人員能否適應從財務收支審計向內部控制審計的轉變、從經營層業務導向審計向戰略層治理導向審計的轉變、從事后審計向全程審計的轉變、從查錯防弊導向審計向價值增值導向審計的轉變,以及是否具備開展公司治理審計、內部控制審計和風險管理審計的職業勝任能力,決定著我國內部審計能否順利實現轉型。因此,要實現我國內部審計事業與國際同行業的盡快接軌,實現我國內部審計的順利轉型,當務之急是構建我國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勝任能力框架。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并分析我國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勝任能力的基本情況,并借鑒國內外關于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勝任能力方面的研究成果,設計了我國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勝任能力框架。
問卷調查與分析
(一)基本情況
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設計了《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勝任能力調查問卷》,借鑒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內部審計發展研究中心的成果,問卷內容涉及我國內部審計人員對職業勝任能力的掌握情況,對我國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勝任能力框架和培訓機制設計內容的相關建議等[2]。具體內容包括四大部分:(1)內部審計人員所在企業基本情況;(2)內部審計人員的工作情況;(3)內部審計人員專業知識、個人技能、審計工具與技術素質;(4)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勝任能力的提升情況。問卷調查采用網絡調查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式,面向全國范圍內的內部審計人員共發放問卷600份,實際收回有效問卷550份,問卷有效率為9167%。本次問卷調查涉及的行業包括電信、金融、服務、教育、房地產、鋼鐵、電子、投資、生化、工業、農產品加工、酒、石油、制造業、綜合產業等,筆者對收回的有效問卷按照不同標準進行分類統計的情況如下:根據被調查對象所在企業的性質進行分類,有限責任公司的占4545%,國有獨資公司的占1818%,股份有限公司的占3636%;根據被調查對象所在企業的隸屬區域進行劃分,東部地區的占8364%,中部地區的占1273%,西部地區的占364%;根據被調查對象所在企業的規模進行分類,大型企業的占40%,中型企業的占5636%,小型企業的占364%。
(二)統計結果與分析
本次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顯示,891%的調查對象所在企業設立了內部審計機構。內部審計機構隸屬情況如表1所示。本次問卷調查的一項內容是要求被調查對象根據其工作所涉及的審計類型按照工作量大小進行排序,再按照排列最先到排列最后的順序對選項分別賦值11分到1分,并對11個選項加總分后取平均數,最后得出主要審計類型的得分情況如表2所示。同時,本次問卷調查對被調查對象所在單位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構成也是通過排序方式進行的,各專業人數的平均得分如表3所示。
另外,本次問卷就被調查對象對專業知識重要程度的認識、個人技能、審計工具和技術以及職業道德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在被調查對象對專業知識重要程度的認識方面,會計學、計算機和管理學最受關注,財政學和經濟學次之,法學和工學再次之,外語受到的重視程度最低(如表4所示)。在個人技能方面,多數被調查者認為溝通協調能力、管理能力和專業判斷力很重要,理論聯系實際能力、變革能力、實際操作能力次之,寫作能力受到的重視程度最低(如表5所示)。在審計工具和技術方面,被調查者對內部控制工具運用的重視程度最高,而商業分析工具的使用受到的重視程度最低(如表6所示)。在職業道德方面,正直誠信、廉潔、保密這三項得到的重視程度較高,職業審慎、遵紀守法、社會責任、追求卓越等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重視,但重視程度相對偏低(如表7所示)。
(三)調查結論對框架設計的作用
根據問卷調查的統計與分析結果,本文認為此次調查結論能對我國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勝任能力框架的設計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1.在設計思路方面,由于我國多數企業的內部審計機構主要對公司經營行為進行審計,內部審計機構的總體地位、權力、獨立性和客觀性得以保證,因此框架基本可以按照內部審計機構設在董事會、監事會之下或與紀檢、監察部門合署辦公的情形進行設計。
2.在框架內容的分類方面,由于多數被調查對象持有注冊會計師或注冊內部審計師證書,因此在設計框架時可以根據注冊內部審計師、注冊會計師相關教材的知識結構對會計學、審計學的相關專業知識和審計技能進行相應的分類和規定。
3.在對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勝任能力的具體要求方面:(1)由于傳統審計類型(如財務審計、內部控制審計、合規審計、經濟責任審計、舞弊審計等)仍然受到多數企業的重視,因此應對這些方面的職業勝任能力提出較高要求,同時,對在國際趨勢影響下日益受到重視的風險管理審計、投資項目審計也應提出一定程度的勝任要求,而對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的專項審計、IT審計等審計類型可在框架設計中暫時提出相對較低的要求。(2)根據內部審計人員對各類專業知識重要性認識的調查結果,在設計框架時應對會計學、管理學、計算機、財政學、經濟學等學科的專業知識提出相對較高的要求,對法律、建筑學、外語等學科的要求則不應過高。(3)根據內部審計人員對各項個人技能重要性的認識,在設計框架時應對溝通協調能力、管理能力、專業判斷能力、變革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提出較高要求,對實際操作能力和寫作能力的要求則不宜過高,但對寫作能力方面的要求應不僅僅限于內部審計人員能夠撰寫審計報告,而是應要求多數內部審計人員能夠結合工作實踐來撰寫論文并公開發表。(4)根據內部審計人員對各種內部審計工具重要性的評價結果,在設計框架時應對內部控制工具、風險管理工具、信息技術軟件和分析工具以及經營管理工具的使用提出更高要求,而對商業分析工具和計算機輔助審計工具則可以暫時不作要求。另外,在計算機使用要求(歸屬于信息技術軟件和分析工具)方面,本文也作了相應的問卷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在設計框架時應對文字處理、INTERNET上網技術、EXCEL軟件、查詢數據編程語言提出相對較高的要求,對基本編程和獨立編程等難度較高的能力則不必過高要求。(5)在內部審計人員對各項職業道德重要性的評價結果中,盡管某些職業道德受到內部審計人員重視的程度較低,但本文認為這些職業道德仍然對我國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勝任能力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王棣華和張守鳳認為,內部審計人員應遵守廉潔自律、辦事嚴謹、遵紀守法、保守秘密等職業操守原則[3]。因此,本文認為正直誠信、廉潔、保密、職業審慎、遵紀守法、社會責任和追求卓越等七項職業道德均應當成為內部審計人員必須具備的職業素質,并且根據我國《內部審計人員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獨立性和客觀性也應列入其中。
我國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勝任能力體系
國外大多數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勝任能力框架將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勝任能力分專業知識、個人技能、審計工具與技術三類。借鑒此分類方法和屈耀輝等人的觀點,本文將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勝任能力劃分為專業知識、職業道德、個人技能、審計工具與技術四類[4]。這四類職業勝任能力在重要程度上有所區別,從而形成以專業知識為基礎,以個人技能、審計工具與技術為主體,以職業道德為普遍約束力的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這四類職業勝任能力構成一個相互聯系、相互辯證的統一體[5]。
(一)專業知識———基礎
專業知識是一個職業能夠得以正常運轉的基本要件,從業人員如果不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則工作無法正常進行,更無法產生工作成果,因此,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勝任能力框架中的基礎內容是專業知識,在此基礎上才能夠進一步探討個人技能和審計工具與技術。為方便查閱、使用我國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勝任能力框架,本文依據問卷設計中的相關內容,將專業知識部分以學科作為分類標準,個別學科(如會計學、管理學)根據國家學科分類標準,下設分支學科進行具體規定,其中會計學下屬的審計學、財務管理等學科內容按照問卷分析的結果,依照注冊會計師和國際注冊內部審計師輔導教材的分類方式進行分類??蚣苤袑W科的先后次序依據問卷調查所反映的內部審計人員對各學科重要程度的認識來排列,如表8所示。
(二)個人技能和審計工具與技術———主體
內部審計工作復雜性的特點決定了個人技能、審計工具與技術對內部審計人員的重要性。個人技能的高低對內部審計人員與被審計單位之間的溝通、對最新審計知識的學習或對上級機構的工作匯報都具有重要影響,對審計工具與技術的掌握程度則直接決定了內部審計人員能否運用適當的工具或技術進行正確而高效的審計工作。因此,個人技能或審計工具與技術的缺乏都會對內部審計工作的正常進行產生重大負面影響,可以說,這兩類職業勝任能力是將專業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的必需素質,也是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勝任能力的主體部分。本文對各種能力和審計工具與技術的分類依據問卷中的相關內容來確定,各種能力和審計工具與技術的先后次序依據問卷調查所反映的內部審計人員對各種執業能力重要程度的認識由重到輕進行排列,并借鑒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的相關調查結果予以確定[6],如表8所示。
(三)職業道德———普遍約束力
職業道德對內部審計人員在整個工作中都具有普遍約束力,也一直是各個國家重點強調的內容??蚣苤袀€人技能的發揮和審計工具與技術的使用都是貫穿整個內部審計工作過程的要素,因此職業道德對兩者具有普遍約束力。借鑒陳佳俊和賀穎奇的分類觀點,本文將職業道德的具體內容分為兩個級別九項要素,其中九項要素依據問卷調查所得結論而定[7],如表9所示。四、我國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勝任能力框架的具體內容針對目前我國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勝任能力的相關規定存在層次不分明、分類不細致、范圍不全面等狀況,本文認為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勝任能力框架的總體設計思路為:按照分類別列示、分層級規定、全面覆蓋、方便查詢的要求,采取內容細分類、人員分層級[8]、按需定程度、整體成體系等措施,將各類職業勝任能力進行細致分類,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分出層級,并對各層級人員應具備的各類職業勝任能力規定掌握程度,并使用表格體系結構,以方便不同層級內部審計人員的查詢使用。一是內容細分類。在框架中將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勝任能力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專業知識、個人技能、審計工具與技術三大類職業勝任能力;第二層次為隸屬于三大類職業勝任能力的學科名稱或項目名稱;第三層次為各學科或項目名稱下的分支學科名稱;第四層次為各分支學科的具體要求。二是人員分層級。在借鑒國外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勝任能力框架按層級劃分的基礎上,根據我國企業內部審計部門人員的層級數和層級名稱,在框架中將內部審計人員劃分為三大等級,共包含六個層級,以使得框架更符合我國實際情況。三是按需定程度。在確定內容和人員層級的基礎上,根據案例分析和問卷調查結果,借鑒國外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勝任能力框架的相關規定,對各層級內部審計人員應當具備的各類具體職業勝任能力作出明確規定。四是整體成體系??蚣懿捎帽砀裥问絹眢w現,表中縱標題和橫標題分別表示各類內部審計人員職業勝任能力種類和各內部審計人員層級,表格內容為各層級內部審計人員對相應職業勝任能力內容應當掌握的程度,這樣可以方便內部審計人員從具體學科分類或人員層級兩個角度進行相關內容查詢,既實用又便捷。
創新審計方法。實行分級管理,以市、縣兩級工會為重點,各司其職,逐步把審查審計延伸到基層;開展分類審計,根據行業、企業,經濟、經費的實際,分門別類,探索審計方法;推進分步實施,堅持對縣級工會“兩年輪審”,對市直大系統、大行業工會制訂分年度審計計劃。加強預算管理審計。市總經審辦要完成好對本級2012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13年預算編制的審查審議,嚴把年初預算安排審查、年中預算運行審查、年度預算執行審計“三個關”。同時,開展對縣級工會此項工作的督促檢查。加強對下級工會經費收支審計。2013年,安排對縣、諸暨市、越城區3個縣級工會和若干市直系統工會審計,以及對直屬事業單位財務收支情況的審計。加強專項資金審計。高度關注專項資金特別是中央財政資金的使用情況,對專項資金的分配、發放、使用實施監督審查,確保??顚S?。加強對公務經費支出審計。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及省、市有關規定,關注和分析公務經費支出的渠道和結構,加強對各項公務經費支出的監督。加強審計整改。認真落實全總《工會審計整改督查暫行辦法》,高度重視審計整改落實工作,健全完善審計整改反饋、督查、回訪等制度,確保整改落實到位。
加強基層基礎,進一步促進經審工作規范化建設
抓好工會經審組織建設。按照“三同時”原則,以新建工會組織為重點,配齊配好基層工會經審組織和工會經審干部。認真落實《條例》和省總《實施辦法》,推動縣級工會經審機構和隊伍建設。不斷完善工作制度。根據形勢的發展及時梳理、修訂完善經審制度,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學、規范、務實的經審制度體系。2013年,爭取出臺《市工會審計操作規程》。抓好臺賬化管理工作。加大基層工會經審工作推行臺賬化管理力度,全年新增800家,健全工會審查審計檔案,促進基層工會經審工作經?;?、制度化、規范化。加強典型培育和選樹工作。注重分類指導、總結經驗,著力培育和發掘經審工作先進典型,組織開展好全市經審工作“十佳實例”評選。強化目標考核。完善對縣級工會經審工作年度考核標準和機制,突出基礎工作、審查審計和機構隊伍建設,加大考核力度。配合省總做好制訂《縣級工會經審工作規范化建設標準》相關工作。
[關鍵詞]審計信息化;專業人才;能力框架;培養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29
[中圖分類號]F239.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06-00-02
0 引 言
會計信息化經過30多年的發展極大提高了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同樣,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為注冊會計師審計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持。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信息化水平領先業界,通過軟硬件信息化大幅提高了審計效率、降低了審計成本、提升了事務所項目管理水平、實現了事務所知識共享,進一步鞏固了其領先優勢。近年來審計信息化在審計署“金審工程”的推動下,取得了重大發展。網絡經濟時代,如果不搞計算機審計,將會失去審計資格。中國審計的出路在信息化,要不斷提升審計“免疫系統”的效能,就必須大力推進審計信息化工作,探索信息化環境下的審計新模式。
審計信息化是審計人員為實現審計目標,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信技術等技術手段收集必要的審計證據,發表審計意見。審計信息化是新形勢下對審計人員提出的迫切要求。
1 傳統審計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
1.1 審計人才培養方式沒有充分體現整體性
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資本市場越發展,審計越重要。在審計人才培養方面,目前各高?;拘纬闪擞蓪徲媽W、審計案例、內部審計、舞弊審計與計算機審計等構成的課程體系。同時根據信息化對審計的影響,多數高校開設了由計算機基本原理、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庫原理及網絡技術等課程構成的專業基礎課,這些課程的開設為審計信息化人才培養奠定了一定基礎。尚存的主要問題有:審計有關課程由會計學院開設,信息相關課程由信息學院開設,部分高校審計信息化課程由計算機系教師兼任,計算機技術和審計學專業課互不牽扯、不能有效融合,教學理論性強,動手操作能力差,高校在承擔審計信息化人才能力培養方面的基礎性作用亟待加強。
1.2 審計人才培養沒有充分體現實踐性
審計是一項實操性強專業,審計學課程作為審計人才培養核心課程之一,以注冊會計師審計為教學目標,是會計專業學生專業知識體系中必不可缺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經濟管理類其他專業學生通識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
審計學系列課程的特點是實踐性強、內容枯燥、不易理解。近3年來通過對學生300多名學生的訪談發現:實踐教學和案例教學既是廣大學生的訴求,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在審計學人才培養方面的著力點。在實踐教學方面,一些院校提出了“課堂+實踐”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使學生對于審計有了相對形象清晰的認識,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但仍存在問題:第一,實踐教學與實際審計工作環境相脫節,教學案例開發不足,資料缺失;第二,實踐教學和課堂教學存在“時滯”,一定時間內學生處于“混沌”狀態,對于課堂講授的審計理論不能產生形象認識,未能及時將審計理論和審計實務有效結合。
1.3 審計人才培養沒有體現時代性
信息化是時代賦予各行業的新特征,也對各行業業務實踐和教學產生了深刻影響?!秶鴦赵宏P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加大審計力度,創新審計方式,提高審計效率;構建國家審計數據系統,加快推進審計信息化”。目前審計學的教學方式主要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輔以PPT等多媒體教學設備,并沒有體現信息時代對審計的要求。高校作為專業審計人員培養的基地,應適時調整審計人才培養方式,探索建立適應社會需求的審計人才培養模式。
2 信息化時代審計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信息化時代審計人才培養模式應有的思路:把審計學理論和信息化技術結合起來,信息化不僅是現代審計的環境和工具,也是現代審計的內容,更會改變現有審計的理論和方法。審計信息化專業人才的培養路徑應當以社會需求為出發點,體現整體性、時代性、實踐性、前瞻性,著重培養信息化環境下審計人員搜集數據、利用審計知識和信息技術分析數據、形成職業判斷等能力。體現整體性,要求審計學與信息化的融合;體現時代性,要求利用計算機輔助審計,探討在信息化環境下創新審計方法和原理;體現實踐性,要求通過實踐教學豐富審計案例;體現前瞻性,要求結合信息技術的最新發展,為培養審計信息化專業人才奠定基礎。
審計作為一種經濟監督活動,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其重要性日益凸顯,分工日益細密。按照審計主體不同,審計可以分為注冊會計師審計、內部審計和政府審計。不同的審計主體,對應不同的信息化能力等級(本文提出了注冊會計師審計、內部審計、政府審計針對信息技術的能力要求等級,但并非指注冊會計師審計僅需達到1級,內部審計僅需達到2級,這僅是對開展相關審計業務的最低能力等級要求)。審計信息化能力等級如表1所示。
注冊會計師審計以評價財務報告的合法性、公允性為審計目標,側重于審計人員財務會計知識的掌握,在信息化方面的主要要求體現在人員對計算機輔助審計軟件的操作與應用上;內部審計以幫助組織增加價值為目標,通過評價并幫助改善組織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過程,提高企業運營效率、減少風險暴露、實現組織目標。在信息化方面,內審人員的主要能力除了要求能夠理解管理原則、使用內部審計信息系統等辦公軟件執行審計業務外,還需要廣泛理解信息技術一般知識,能夠發現、評價與信息技術有關的風險。政府審計是政府審計機關為監督財政收支、財務收支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進行的獨立檢查,隨著大數據的廣泛應用,國家審計作為國家治理中內生的免疫系統,必然會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對于政府審計人員來說,如何從海量信息中發掘有價值的信息,預防、揭示和抵御風險,顯得更為關鍵,因此對其信息技術的要求也會更加深入。
2.1 以構筑分層次的能力體系為目標
審計信息化專業人才培養應以新信息化時代對審計人員的要求為出發點,根據上文對審計主體及其能力等級的分析,筆者認為在審計信息化人才培養方面應形成由基本能力和擴展能力構成的分層次能力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審計信息化專業人才能力層次圖
其中基本能力,要求掌握現代審計的原則和方法,能夠熟練使用計算機輔助技術完成審計工作,著重于審計人員的“應用型”才能發揮,是信息化環境下所有審計人員都應該具備的能力。具體包括信息化環境下數據取得(其他系統數據導入以及從廣泛的其他網站、數據庫獲取所需信息)、數據轉換(不同格式數據的轉換,包括影音、圖像、紙質數據轉換為既定格式)、數據分析(統計抽樣技術和非統計抽樣技術)、數據保存(數據的備份、數據加密)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計算機審計軟件和常用辦公軟件的使用。
擴展能力,用于常規計算機輔助審計不能滿足要求的情況下,利用數據挖掘、數據偵聽等技術對海量數據進行篩選、分析,發現疑點和審計線索,搜集審計證據,完成審計工作,突出工作人員的智能性、創新性才能發揮。信息化時代隨著視頻監控、智能終端、移動設備、計算機應用軟件等的普及,物聯網、云計算、電子支付等技術向縱深發展,成為推動各行各業信息化建設和管理發展的巨大動力。一方面推動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的創新;另一方面經營數據爆炸式增長,數據泛濫與數據不足之間的矛盾也極大地增加了組織的運營風險和審計人員的審計風險。實時審計、聯網審計、云審計等審計理念應運而生,擴展能力是對審計信息化職業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審計信息化人才能力要求的高級體現。
2.2 以培養職業能力為重點
美國學者麥克蘭德教授提出的“冰山模型”是職業能力的經典研究成果,“冰山模型”根據個體素質的不同表現形式將職業能力分為隱性能力和顯性能力(其中,顯性能力被描述為冰山以上的部分,包括基本知識和技能,是可以通過學習和培訓獲取、發展和測試的能力;隱性能力被描述為冰山以下部分,包括職業意識、職業態度、職業道德,是個體內在的、難以測量、不易改變的部分。麥克利蘭的研究表明,真正決定個體職業能力的是冰山以下的隱性能力)。
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日益復雜,審計作為一個獨立的監督體系,其內涵和外延不斷擴展,相對于以財務報表審計為核心的外部審計,內部審計的范圍更為廣泛,對審計人員能力要求更加全面,本文根據張慶龍關于內部審計職業通用勝任能力的研究結果,結合“冰山模型”,認為我國審計信息化專業職業能力包括職業知識、職業技術和職業特質3個要素。
職業知識包括職業基礎知識、職業應用知識和職業環境知識。職業基礎知識是通過普通高等教育所獲得的一般而廣泛的知識基礎,包括管理學、經濟學、統計學、管理信息系統與數據庫原理等,構成了審計人才培養和后續教育的理論前提;職業應用知識是通過專業化培養所獲得的,用以完成審計工作的特定知識,包括會計學、審計學、計算機審計學、內部審計與舞弊審計等,構成了審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重心;職業環境知識是具體職業所涉及的政策、法律、制度、行業標準、準則體系、監管標準等特定環境知識。職業基礎知識和職業應用知識是高校審計信息化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內容,而職業環境知識則主要屬于高校師生課外延伸閱讀的內容。
審計職業技術是執行審計業務、形成審計結論直接依賴的技術能力,包括數據分析能力、與人溝通能力、寫作能力、執行審計工作的具體方法技能等。
職業特質是冰山理論中的隱性能力,包括職業素養、職業道德、職業態度等,是區分成功人員與非成功人員的關鍵因素。司馬光提出的“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這一選才標準在后世廣為流傳。南懷瑾也曾經說過:“刀本無所謂好壞,在醫生手里治病救人,在惡人手里行兇殺人,關鍵在于持刀人的品格”。如果審計人員不能做到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就不能發現問題、揭露問題,甚至可能淪為不道德行為的幫兇,極大損害他人、甚至國家利益。因此,職業特質是良好審計人員職業能力的核心,也是高校審計人員職業能力培養的重點環節。此外,審計人員的職業特質還包括批判性思維、正直堅定的品行、嚴謹細致的作風、敏感細致的性格等。高校在培養審計專業人員的職業特質過程中應以道德教育為基礎,樹立良好的職業觀、審計觀,為成為優秀的審計人員奠定道德基礎。在此基礎上,重視對學生思維方式、性格作風的培養。
基于以上表述,本文建立了審計信息化人才職業能力框架,如圖2所示。
根據上述“審計信息化專業人才職業能力框架”,職業知識是審計信息化專業人才應當具備的知識體系,主要構成了“審計信息化專業課程體系”的培訓內容;職業技術是審計信息化專業人才應當擁有的技術能力,主要通過“審計信息化專業課程體系”的培訓方式獲?。ɡ纾嚎梢酝ㄟ^實例分析、情景模擬、實操訓練、項目考核等方式培養學生的特定職業能力);職業特質包含了個體性格、行為等特征,是難于改變和培訓的方面,需要通過本科通識課程(比如:大學生性格培養、良好的人際溝通等課程)教育、綜合素質培養等項目加以改善。
2.3 以構建開放的培訓體系為主題
審計信息化人才的培養應該構建以高校傳統課堂教學為基礎,以審計信息化模擬實驗室為提升,與政府審計部門、企業內審部門、軟件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等廣泛溝通的開放的培訓體系。課堂教學是專業人才培養的基礎環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利用信息化手段如演示文稿、流媒體等豐富教學內容,改善課堂趣味,激發學生思考。這是審計信息化課堂教學的基礎形式。
審計模擬實驗室需要一定軟硬件投入,通過對計算機輔助審計軟件的實操提高學生動手能力,鼓勵學生模擬在現實情境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硬件設備購置和教學軟件定制是審計模擬實驗室建設的基礎,但重心環節在于組建有經驗的審計信息化教學團隊,開發審計信息化案例,模擬目標單位的財務數據和非財務數據,這一環節的當務之急是要打造過硬的師資隊伍,使之專業知識與時俱進,始終站在本專業的前沿。
社會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領域,針對應用型學科人才的培養問題,高校應當探索與社會有關單位建立多重聯系紐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針對注冊會計師人才培養問題,與國內外知名的注冊會計師事務所深度合作,建立了校外實習基地,聘請了校外導師,對于改善學生實踐能力起到了積極作用。鑒于社會機構的承載力有限,高校應大力創新校企合作模式,豐富教師的實務知識,探索建立高校與政府審計部門、社會審計部門以及審計軟件公司的戰略合作,促使產、學、研深度融合。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家義.論國家治理與國家審計[J].中國社會科學,2012(6).
[2]王智玉.審計信息化與審計組織方式[J].審計研究,2011(4).
【關鍵詞】 高等教育; 審計學; 課程建設; 層級化
審計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隨著我國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的不斷改革及經濟活動的日漸復雜化,審計難度也在日益加大,對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和職業判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據統計,我國有526所普通高校開設了會計學專業,而開設審計學專業的高校只有48所。因此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也承擔了為社會輸出審計人才的功能。研究高等教育會計專業審計學課程建設對審計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普通高校會計專業審計學課程建設現狀
(一)審計課程設置種類有限
我國多數高校會計專業審計學相關課程設置相對有限,且以《審計學》《管理咨詢》《資產評估》這三門課為主,也有部分高校在上述三門課以外,設有電算審計、審計案例等課程,只有很少院校開設了財務審計、效益審計、政府和非盈利組織審計課程(劉世林,2006)。
(二)審計課程內容偏重社會審計
我國高校會計類專業主干課程設置呈兩類:一類是會計課程,這類課程約占主干課程的70%~90%;另一類是會計課程以外的課程,這類課程占的分量很小且不同院校設置也不一樣。從有關審計課程設置來看,其主流仍然是為培養社會審計人才而設置的課程;從有關專業主干課程設置來看,其課程的主要內容是以會計知識和技能占主導地位。這種課程設置模式,不能滿足培養政府審計、內部審計不同主體審計人才和不同行業審計人才的需求,在審計人才個體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上,也無法滿足培養既掌握財務審計知識和技能,又掌握績效、環境、信息、工程、技術等領域審計知識和技能的需求。
(三)審計課程建設理論研究現狀
教育界普遍認為,審計學課程建設應側重于優化課程結構,提高課程建設質量和水平(劉世林,2006;時現,2006;曾曉紅等,2009)。具體課程設置應突出職業化、國際化、信息化特征。首先,在人才的培養中應注重學歷教育和職業化教育的結合,注重實踐教學環節,提倡案例教學,設置課程實習,建立專業實訓基地,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其次,課程的設置上應開設國際比較類的課程和一定比例的雙語教學課程,培養學生專業語言的掌握能力。再次,現行審計以計算機為重要手段,不僅審計對象由紙質轉化為磁介質,而且審計人員要利用計算機輔助審計以提高審計的效率(闞京華,2008)。為此,在課程設置中應注重培養審計專業人才的信息處理能力。
普遍認為審計學課程體系應該涵蓋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選修課四部分內容(時現,2006)。但關于審計學課程體系四個部分的層次性,以及各部分具體課程之間的關系和高校自身資源的相互影響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與完善。
二、高等教育會計專業審計學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計缺乏主線,無法建立系統的審計知識體系
審計課程設計缺乏一條主線,課程之間缺乏內在的邏輯聯系,難以形成系統的審計基本理論與技術方法,現有課程設置體系使審計課的教學難有施展的空間。
審計課程體系一般包括理論審計學、應用審計學、審計技術學、審計史等。但目前我國多數高校會計學專業一般只開設與民間審計關系密切的《審計學》《管理咨詢》《資產評估》等課程。由于缺乏系統和整體的學科體系知識支撐,導致審計課程教學不僅內容枯燥,而且不成體系?,F行常規課程設置難以培養學生整體的職業判斷能力、職業應變能力,以及分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二)不成熟的課程比例高
相對于傳統的會計專業的課程來說,審計課程中不成熟的課程所占比例較高。目前在審計學課程中“審計學”“審計實務與案例”等課程的教材及知識模塊和教輔資料相對較為成熟,但是像“管理審計”、“信息系統審計”以及審計相關交叉學科等課程的教材及知識模塊則還不夠成熟,相應的教輔資料亟待完善,從而影響審計課程的教學效果。
(三)課程內容界定與劃分缺乏合理的標準,造成課程之間內容重復
現行的審計相關課程中,《審計學原理》和《財務報表審計》《審計學》《審計實務與案例》等課程在內容上如何前后銜接以及在內容上各講到什么程度目前還未進行過系統的研究?!秲炔繉徲嫛泛汀豆芾韺徲嫛穬砷T課程分別應講述哪些內容,課程的知識體系包括哪些,也缺乏合適的界定標準,且在內容上存在交叉重復現象。
(四)缺乏科學的審計職業道德及審計實驗課程體系
當前的審計職業道德教育主要體現在審計學課程中關于注冊會計師執業規范體系中職業道德的簡單介紹上,課時的分配也相對較少,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同時,我國多數高校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均包含了含有實驗教學內容的會計模擬實驗教學、會計沙盤模擬等課程,為會計專業人才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涉及審計的實驗課程則相對較少。
這些課程的缺乏另一個主要原因在于相關教材的缺乏,這也決定了要加強職業道德、職業操守、審計實驗等相關課程的教材建設。
三、審計學層級化課程建設體系設計
課程是按教育學規律對學科知識的傳播、改造和拓展,課程是連接學科與專業的中介,學科的人才培養功能最終是以課程為依托實現的。對審計學層級化課程建設的研究,是以人才的培養目標為標準,通過合理設計各層次的審計課程,并協調各課程間的邏輯關系以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筆者認為高等教育會計專業審計學課程體系應區分為專業理論基礎課、專業主干課、交叉學科以及審計實驗課四個層級。通過反映不同層級審計理論及應用課程的開設,學生逐步實現對審計理論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專業綜合應用能力的系統訓練、綜合應用與分析能力的提升、創新開拓意識的形成與鍛煉等,以不斷提高素質教育。
(一)專業理論基礎課――培養學生基本審計意識
基礎性課程一般包括通用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通用基礎課主要指數學、哲學、政治經濟學等課程。專業基礎課是指同專業知識、技能直接聯系的基礎課程,它包括專業理論基礎課和專業技術基礎課。本著“厚基礎、寬口徑”的課程設置原則,審計理論基礎課除了常規設置的如統計學、財政學、金融學、管理學等學科基礎內容要豐富外,還要包括審計學原理、內部控制及審計職業道德、審計技術與方法、風險管理等課程。
審計學原理旨在學生掌握審計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為學習后續課程打下扎實基礎;內部控制旨在培養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有關內部控制理論獨立設計企業內部控制系統,制定內部控制評價方案,以提高學生應用內部控制的理論和方法評價、分析和解決企業經濟活動所出現的各種控制缺失問題的能力;審計職業道德課程旨在灌輸職業道德理念,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職業情操和遵紀守法的道德品質;審計技術與方法是為培養和檢查學生的審計方法知識和其應用能力而設置的一門專業課程;風險管理則主要培養學生的風險管理理念,以提高其實際運用風險管理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專業主干課――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審計專業理論
專業主干課程是培養專門人才的根本保障。這一層次的課程主要包括:內部審計、政府審計、民間審計、內部控制審計、審計實務與案例、信息系統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審計軟件應用等課程。
這一層次中,內部審計、政府審計與民間審計是根據審計主體的不同分別介紹的審計理論與方法體系。內部控制審計是根據現行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要求應運而生的一門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掌握民間審計業務中的除年報審計外的另一鑒證業務的相關理論。鑒于審計課程實踐性的特點,審計實務與案例課程的開設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實現審計理論與實務的契合。信息系統審計、審計軟件應用則是根據企業信息系統的不斷發展完善,計算機應用的不斷普及,而開設的有針對性的課程。
(三)交叉學科課程――拓展學生審計理論知識面
交叉學科相關課程主要包括:建設項目審計、資產評估、金融審計、管理咨詢、稅務、審計倫理、審計法規等課程。
建設項目審計主要介紹建設項目審計理論和實務,使學生系統的掌握建設項目審計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實務知識;金融審計是以國家審計法規和金融審計法規為依據,系統闡述金融審計的相關理論及工作程序和方法;稅務旨在培養稅務基本理論及各類稅務實務操作,使學生掌握稅務基本規范;資產評估則通過系統研究企業在資產評估中的特殊問題,使學生掌握資產評估的基本原理、方法;管理咨詢課程則通過介紹管理咨詢的程序,開展管理咨詢需要具備的基礎知識、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培養學生掌握對企業的管理問題開展咨詢、診斷的方法和程序。審計相關交叉學科課程的開設體現了專業課程設置“寬口徑”的原則,通過引入交叉學科相關課程不但擴充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社會對不同領域審計能力人才的需求。
(四)審計實驗課――增強對學生審計應用能力的培養
審計實驗課程是審計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課程的開設有助于學生實現從審計理論到審計實踐的跨越,增強審計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并且利于學生掌握基本的計算機輔助審計技術的應用,從而適應審計電算化發展的需要。審計實驗課程設置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按照實驗的自動化程度分為手工模擬實驗和審計電算化實驗;另一種則是根據審計實驗目的、功能的不同分別設計為驗證型、綜合型和創新型實驗。目前關于這兩種審計實驗課程設置方式都有相關的研究設計成果,而且審計實驗課程的重要性也得到理論及實務界的廣泛認可。
四、高等教育會計專業審計學課程設置的現實選擇
會計專業高等教育的主要職能是培養會計人才,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擔負培養審計人才的功能。由于受到專業、學校規模、師資等因素的限制,在審計學課程設置的實際應用環節,筆者所設計的層級化的審計學課程體系在應用方面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從而不利于審計理論體系的全方位培養。鑒于此,筆者認為高校在實現審計人才培養方面,就課程設置來講,本著課程設置“厚基礎、寬口徑”的原則,應力求保證第一層次“審計理論基礎課”的全面開設。第二層次專業主干課和第三層次交叉學科課程部分則可根據各高校自身的資源、學科優勢、專業特色等有所選擇的圍繞審計的某一主線進行專業必修課的審計核心課程設置以強化辦學特點。同時其他課程的開設根據自身資源有所選擇的采取選修課的課程設置。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不僅需要深厚的理論基礎,更需要運用所學理論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審計課程的實踐性強的特點也決定了審計理論應用能力的培養有賴于科學完善的審計實驗課程體系。因此第四層次審計實驗課的開設顯得尤為重要,這也得到了理論及實務界的廣泛認同。審計實驗課程的開設目前還處于不斷摸索階段,其中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在于相關審計實驗課程教材建設方面的薄弱。
【參考文獻】
[1] 劉世林.論我國審計人才需求和高校審計人才培養模式[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6(5).
[2] 曾曉紅,劉海燕.對審計學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關系的思考[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09(1).
[3] 趙素寧.審計學課程建設重點環節的處理[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8).
[4] 闞京華.審計學專業課程建設中存中的問題與對策[J].財會月刊,2008(2).